451研究机构的预测表明,到2023年,应用容器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得益于云原生技术带来的前三大红利包括更快的部署、更高的可扩展性和更好的可移植性。
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的下半场”,不像“上半场”还在讨论概念,纠结于上(云)或不上(云)的问题,“下半场”就一个关键字——“干”,把云计算与不同的业务场景深度结合,让创新的技术真正作用于企业的业务,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除了那些不能也不必要上云的遗留应用以外,企业中其他的应用还是应该尽早上云。这也是“云原生”越来越火的原因。CNCF对云原生这样定义: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据了解,国内有关部门正努力推动云原生标准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容器、微服务和DevOps的要求标准和技术参考模型。
不管你用或是不用,云原生就在那里,谁受益谁举步维艰,一目了然;不管你现在用或是未来用,云原生在持续进化之中,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6月24—26日,一场云原生的盛会KubeCon 2019让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开放、开源的云计算。6月25日早上7:30左右,已经有人在会议大厅外候场。这种激情与投入以前只在与OpenStack相关的大会上见过。KubeCon 2019由KubeCon、CloudNativeCon和Open Source Summit三个大会合并而成,除了三个会议的内容有交叉,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以外,开源与云计算相生相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时至今日,开源已经无处不在,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当属Linux。据统计,在Linux参与的所有领域中,它都占据主导地位。在开源领域,Linux并不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像OpenStack、Kubernetes,还有计算、网络、安全、区块链甚至汽车领域都有成功的开源标杆。越来越多的开源项目、开源社区被广大企业、开发者所接受。
中国一直在追赶开源、云原生的大潮。以Kubernetes为例,今天中国已经成为Kubernetes全球第二大的贡献国。CNCF基金会中超过10%的会员来于中国,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华为、京东三个铂金会员,而蚂蚁金服则是最新加入的黄金会员。在全球,Kubernetes受到了热烈欢迎。来自CNCF的Dan Kohn解释说,Kubernetes受欢迎的三大因素是:真的好用,厂商中立的开源技术,专业人才的积极贡献。
Linux基金会的执行董事Jim Zemlin介绍说,当今,开源代码的数量占现代系统代码总量的80%~90%。开源、云原生已经成为企业通往数字化彼岸的必由之路。
云边端芯协同
2018年,CNCF的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云原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数量翻了一番,正评估和准备使用云原生技术的企业用户数量增长了3倍以上。今天,人们对云原生技术的追逐和渴望对比OpenStack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云原生技术俨然已成为取代传统应用的重要技术驱动力。
华为是与云原生一起成长的。2015年6月CNCF刚成立,华为就是第一批初创会员,而且也是铂金会员,也就是从那时起,华为就将云原生列入了战略技术投资范围。2018年,华为在推动云原生的发展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在中国宣传布道,引起更多中国企业用户对云原生的重视,截止目前已有7000多人参加了华为举办的云原生线下活动。另外,华为还出版了4本介绍云原生的书籍,据出版商的反馈,这几本书十分畅销。
2017年,华为云将ServiceStage平台上的微服务沉淀的代码开源并捐赠给了Apache软件基金会,成为ServiceComb项目。
ServiceComb开源不到一年,就迅速在Apache软件基金会毕业,成为业界首个Apache微服务顶级项目。
三年前,华为云PaaS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经常苦口婆心地和用户解释,为什么Kubernetes比Docker swarm好用,为什么Kubernetes是未来的趋势。今天,没有人再质疑Kubernetes的主流地位,所有话题都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使用Kubernetes,将Kubernetes从云推至边缘,深入应用的各个领域甚至每个角落。
得益于介入早且投入大,华为始终站在云原生技术与应用的前沿,而且对云原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前瞻性且深刻的洞察。廖振钦将当前云原生的发展趋势归纳为四个关键词:边缘、多云、智能和异构。
以前,一提到边缘计算,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嵌入式设备上,忽视了边缘要和云协同。廖振钦告诉记者,边缘计算与云的应用场景有很多是类似的,有相通之处。比如,在边缘的管理节点上,同样要面临计算、存储、网络等问题。另外,随着用户对边缘计算应用的要求不断提高,边缘计算也要进行容器化、微服务化改造。华为在两年多前启动了KubeEdge项目。这个项目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将Kubernetes推至边缘。2019年6月,在KubeCon2019大会上,华为推出KubeEdge 1.0,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版本,不仅实现了端边云全面协同,而且产品本身的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能支持服务网格。
廖振钦强调说,KubeEdge并不是简单地对Kubernetes进行裁剪,实现轻量化,项目的核心还是实现边云协同。比如,在AI场景下,在云侧,要利用云中海量的数据支持大规模的AI训练,而轻量的一些AI推理可以放到边缘运行,这就是边云协同。另外一种典型情况是,边缘侧通常资源比较固定,没有太大的资源池,所以在业务高峰时,可以将边缘的计算力弹性扩展到云上。
IDC预测,未来85%以上的企业都将实施多云和混合云战略,这将成为企业的“新常态”。云原生技术的可移植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多云和混合云实施的技术难题,必将加速多云和混合云战略的落地进程。
2019年3月,华为云率先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Kubernetes-Federation的容器多云混合云解决方案MCP(Multi-cloud Container Platform)。向前追溯,华为从2015年起便联合社区开始孵化Federation项目;2016年该项目完成功能最小集开发;2017—2018年,成为独立子项目并推出V2版本;2019年3月,华为率先推出Federation商业化版本,并基于此打造了多云混合云解决方案MCP,在功能上主打跨云应用自动容灾、跨云流量智能分担、业务地域策略化运营等。
“云原生应用的发展非常迅速,大大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期望和想象。之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应用的支持上,大家都熟知Kubernetes可以很好地支持无状态应用,对应用进行编排、调度、分发。”廖振钦话锋一转,”人工智能、大数据最需要的还是批量高性能调度的支持。因此,华为云开发出AI容器,支持华为云EI服务。”
近日,华为云正式宣布将其面向高性能计算的新一代批量计算平台Volcano项目开源(已在Github开源),激发企业AI算力的小宇宙。Volcano源于华为云AI容器,在支撑华为云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容器服务CCI等服务的稳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olcano提供高性能任务调度引擎、高性能异构芯片管理、高性能任务运行管理等通用计算能力,通过接入AI、大数据、基因、渲染等诸多行业计算框架服务终端用户。
除传统架构外,在算力方面,华为云从“芯”开始,为“云+AI+5G”时代提供高性价比、自主可控的理想算力。2018年,华为在芯片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先是推出昇腾910和昇腾310两款自研AI芯片,为客户提供充裕经济AI算力;接着发布了基于鲲鹏架构的7nm服务器处理器——鲲鹏920(Kunpeng 920),专为大数据处理和分布式存储等应用设计,适合高并发、低功耗的海量终端数据和并发应用场景。华为云容器服务促进了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支持包括鲲鹏、昇腾等在内的新兴多元架构。
廖振钦坦言,他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现在中国的原云生应用正全面兴起,其他厂商又紧追不舍。不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廖振钦和他的小伙伴们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前进,不能打半个盹。
为云原生找到四个“支点”
开源与云计算相生相伴。腾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很好地诠释了开源与云计算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KubeCon 2019大会上,腾讯首次公开了其开源战略路线图,通过内部开源协同、外部代码开放、社区开放治理“三步走”的策略,不仅持续将内部优质项目对外开放,而且还与国际开源社区协同合作,不断夯实“开放、共享、合力开发”的研发模式,推动开源和开放进一步升级。
KubeCon 2019大会是腾讯云云原生业务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会上,腾讯云大手笔连发四款适用于企业不同场景的云原生技术产品,包括企业级容器服务平台TKE、容器服务网格、Serverless 2.0,以及一站式DevOps。
腾讯云副总裁刘颖表示:“云原生定义了基于云的开发方式,是多种技术和产品的集合。腾讯云致力于提供云原生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从代码编写开始到测试、开发、应用和运维整个流程中的问题。”
腾讯云最新推出的企业级容器云平台TKE(Tencent Kubernetes Engine),基于成熟的Kubernetes技术和生态,可以让企业用户快速构建私有化的容器管理平台。刘颖介绍说,TKE在架构设计中做了大量针对性的优化工作,通过采用与腾讯公有云容器服务一致的架构和管理模式,让用户在构建私有化管理容器服务的同时,便捷地打通云上的容器服务,获得一致的管理体验,从而实现混合云部署。
腾讯云将腾讯内部的微信、QQ、游戏等重量级业务在容器方面的使用经验,例如GPU虚拟化用于解决GPU共享问题,TAPP应用管理让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化、发布过程更加可控,以及利用离线混部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成本等,都注入到TKE的开发中,举一反三,让企业用户可以在私有云、混合云中享受到容器的诸多便利。这是腾讯云的独特优势。
据悉,现在非常火爆的小红书App就采用了腾讯云容器平台,在诸如“6·18”大促等业务高峰场景中,充分展现了弹性扩充的能力。另外,在一些与大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场景,以及游戏行业中,腾讯云容器平台都有亮眼表现。
很多用户在解决了应用容器化的问题后,便着手打造容器服务网格。TKE虽然可以帮助用户解决资源调度、应用快速部署和上线等问题,但容器化后的应用治理和运维等问题对用户来说依然是难关。
腾讯云最新推出的服务网格产品TKE Mesh已经开始接受内测申请。该产品整合了TKE和腾讯云的负载均衡、云监控等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开箱即用的云原生服务网络管控平台。
刘颖一句话概括,腾讯云容器服务网格的最大优势,是具备对业务开发透明、通用无侵入的服务连接治理与多层级全链路的观测能力。具体来看,服务网格可以让用户对访问请求进行灵活控制,对调用链路进行全局展示,对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监测。非侵入性的服务连接方式将微服务化的门槛降到最低,让开发者更专注业务价值的实现。TKE Mesh提供的服务可观测性,能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恢复,让运维人员更有底气。
作为继虚拟机、容器后的第三代通用计算平台,无服务器架构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颠覆力量。腾讯云最新推出的Serverless 2.0在已有的事件触发函数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的用户使用场景,提供了面向Http场景的Http function和Http service,以及高层次的通用开发框架,不仅可以更好地支持开发者面向Web service的开发诉求,而且支持从已有业务代码向Serverless架构的无缝迁移。
Serverless 2.0基于通用统一的底层架构,通过采用轻量级虚拟化技术、VPC proxy转发方案等多种优化手段,以及实时自动扩缩容的能力,规避了传统无服务器架构中饱受诟病的冷启动问题。除此之外,Severless 2.0更关注开发者从本地开发、代码调试到业务的持续集成、上线运维等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围绕着Serverless架构产品,腾讯云构建了全面的开发支持、DevOps、运维监控等能力,为开发者提供了极致的开发、产品和技术体验。越来越受欢迎的微信小程序开发就引入了Serverless,使得小程序开发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国内的汽车制造、烟草、电力等行业的很多用户都选择了腾讯云的云原生解决方案和服务。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腾讯云的角色比较特别。它首先是云原生技术的使用者。它率先把云原生技术用于自身的业务,通过反复磨合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固化到云原生产品中,再向外输出,提供给行业客户。腾讯云的技术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经过验证、成熟的可快速落地的云原生产品,能够让行业用户快速部署并受益,少走弯路。
除了部署的便捷性之外,腾讯云也一直致力于提升开发的效率。腾讯云一站式开发运维CODING 2.0即将正式上线。这是腾讯云与CODING团队合作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CODING 2.0涵盖了从构想到交付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含项目管理、代码版本管理、持续集成、制品库管理等工具,支持敏捷开发与运维,提升了软件交付的质量与速度。另外,它还支持轻量级的持续部署,当个人开发者进行HTML小游戏的开发时,仅需更新代码,游戏即刻上线,开发者无需担心部署和运维。
刘颖表示:“腾讯云的云原生产品已在互联网业务、传统业务和政企业务的多种场景中得到有效验证,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丰富的工具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从传统架构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从而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1000+用户的选择
从能源行业到工业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正在使用企业级Kubernetes解决方案——红帽OpenShift实现行业转型。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客户在使用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
回溯历史,如果没有2015年OpenShift 3对Docker容器的原生支持,几乎将OpenShift整个重写了一遍,OpenShift可能也不会有今天在云原生领域的领先地位。2019年5月,红帽推出了可信企业级Kubernetes平台的新一代产品OpenShift 4,用于在混合云中提供全栈自动化操作,以实现类似云计算的易用性。
红帽OpenShift 4专为各种不同的环境而设计,可谓Kubernetes标准新时代的引领者。红帽OpenShift 4通过以下功能实现了自动化优先。
第一,针对混合云的自管理平台,基于红帽企业Linux和红帽企业Linux CoreOS可信赖的基础,通过跨混合云进行自动软件更新和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类似云计算的体验,从而提高安全性、可审计性、可重复性和易管理性。
第二,适应性和异构支持。OpenShift 4可以支持阿里云、亚马逊Web服务(AWS)、Google云、IBM云、微软Azure等主流公有云供应商,以及OpenStack、虚拟化平台和裸机服务器等私有云技术。
第二,简化的完整堆栈安装,采用自动化流程,可以更轻松地使用企业Kubernetes。
第四,通过Kubernetes Operators(操作器)实现简化的应用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红帽通过Operators,在Kubernetes上开创了有状态的和复杂的应用,这些操作器可以自动执行应用程序、扩展和故障隔离。OpenShift 4还提供了红帽OpenShift认证操作器,可与更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协同工作。
红帽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曹衡康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红帽OpenShift的客户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倍。红帽OpenShift的客户主要是那些采用容器和Kubernetes实现混合基础架构的企业。汽车、金融服务、酒店、保险、物流、零售、旅游、电信、政府机构等行业的客户都把OpenShift作为其Kubernetes平台,以加速新应用的上线。
近日,红帽还与微软联合宣布推出Azure Red Hat OpenShift,为公有云Microsoft Azure带来由双方联合管理的企业Kubernetes解决方案。Azure Red Hat OpenShift为混合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入口,让IT组织在其数据中心使用红帽 OpenShift容器平台,并无缝地扩展工作负载。
红帽一直坚定地执行其开放混合云战略。OpenShift 4简化了混合云和多云部署,加快了IT部门部署新应用的速度,支持企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工厂化、流水线化的容器应用
对于大多数企业用户来说,他们必须小心地寻找一个平衡:一方面保证稳态环境下系统的可靠稳定;另一方面,在敏态环境下实现新功能、新应用的及时开发和上线。SUSE公司副总裁、亚太区及日本总经理江永清指出,在应用加速开发和部署方面,最常见的一个做法就是容器化。在容器方面,SUSE内部已经有比较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SUSE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最佳实践固化成产品提供给行业用户。
企业中遗留下来的传统应用有的适合进行现代化改造,有的则不适合。SUSE认为,对于一些代码编写比较精良的遗留系统,可以将它提取出来做成微服务,然后作为云原生应用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转化起来比较困难的遗留应用,就可以让它留在稳态的环境中。但从上层的管理来看,无论是云原生应用,还是稳态应用,都可以实现统一化管理,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江永清表示,从应用交付的进化来看,首先要进行容器化,接下来再通过两种方式进一步处理:一种是将遗留的传统应用现代化,另一种是通过规模化的方式开发交付新的云原生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最佳实践,并将容器化和现代化的工作规范保留下来,最终形成标准化的工厂级的生产。
SUSE希望通过自己的先进工具,帮助企业用户更好地实现容器化和现代化。最近,SUSE正式推出了SUSE Linux Enterprise 15 Service Pack 1操作系统,它为企业传统应用的现代化和逐渐发展的容器化工作负载奠定了基础。SUSE Linux Enterprise 15 SP1对多模操作系统模型进行了改善,包括加强通用代码库的核心原则、模块度和社区开发,同时强化关键业务的特性,例如优化工作负载、加强数据安全,以及缩短停机时间。
在应用交付方面,SUSE可以提供两个平台:一个是CaaS(Container as a Service) 平台,另一个是云应用平台(Cloud as Platform)。CaaS容器即服务平台相当于SUSE企业级的Kubernetes发行版。云应用平台则是Cloud Foundry的发行版。“通过高效的应用交付平台,我们希望为用户带来最佳的开发体验。”江永清表示。
SUSE的CaaS平台现在已经演进到公测版的第三版,增加了很多新的特性。CaaS平台可以加速企业的应用交付,同时简化使用,并与上下游的产品无缝对接,让开发变得更加便利、快捷。
“可能有些人现在还处在手工打造容器的阶段,而我们正向工厂化、流水线化的阶段演进。SUSE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用户实现更有效率的应用交付。”江永清表示,“另外,我们也提供对多云的的管理,通过Stratos用户界面,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相关工作负载上传到云端。无论是公有云,还是企业自己搭建的私有云,只要与Cloud Foundry兼容,都可以实现多云的管理。”
青云KubeSphere怎一个“简”字了得
2018年,Gartner的一份报告预测,2020年,50%的用户会将容器部署在生产系统中。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一比例估计还会进一步提升。包括容器、服务网格、DveOps等在内的云原生技术之所以受到业界的追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是企业数字化转型2.0的重要抓手。青云QingCloud容器平台产品经理于爽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不仅需要云原生的方法论,而且需要像容器、Kubernetes这样趁手的工具。
4月19日,在青云QingCloud的技术创新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青云KubeSphere高级版2.0正式发布。别看KubeSphere早已声名在外,但它其实还是一个“小Baby”,因为它的第一行代码是在2018年4月写下的。从2018年6月发布社区版1.0.0,到2018年12月发布高级版1.0.0、2019年4月发布高级版2.0.0,再到2019年6月KubeSphere(QKE)容器云服务正式上线,KubeSphere一直在加速奔跑。
众所周知,原生的Kubernetes在功能和使用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它相当于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而没有用户会直接使用内核。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像青云QingCloud这样的厂商推出Kubernetes的商用发行版。于爽回忆说,在开发KubeSphere之前,公司做了大量准备和调研工作,从2017年开始就在青云QingCloud云平台上向用户交付原生的Kubernetes PaaS应用。
“之前,我们使用Kubernetes,需要直接用命令行写配置文件,并用命令行进行操作。但是对于像银行、保险这样的客户来说,这显然太复杂了。”于爽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基于Kubernetes再造企业级容器,简单说就是在Kubernetes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辅助IT人员使用的功能,比如统一运维、日志检索、监控等。用户使用越简单越好,就像使用苹果手机,开机后只需点几下就能完成设置并开始使用,即使遇到复杂的情况,用户自己看一下相关文档就能轻松解决。”KubeSphere(QKE)就是一个成熟的可以向企业用户交付的容器云服务,它提升了作为容器工具的能力,并且降低了学习成本。
大道至简,这是KubeSphere给客户最深刻的印象。KubeSphere是一个完善的可视化工具和技术平台,采用先进、灵活的架构设计,支持多租户、可视化的日志、监控告警、审计系统,以极简的方式提供完善的企业级体验,包含天生就适合微服务的分布式存储(QingStor NeonSAN),可实现租户虚拟私有网络 (VPC) 和100%二层隔离网络(QingCloud SDN)。
从用户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大、健壮、极简、易用的KubeSphere(QKE)容器云服务,而在背后支撑它的是青云QingCloud深厚的底蕴。底层基础设施是青云QingCloud的强项。从七八年前开始做云,青云QingCloud在存储、SDN等技术上有深厚的积累,并且拥有大规模云平台的建设和运维经验。Kubernetes是一个内核,它不仅需要对接底层不同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还需开发相应的插件或者驱动程序,这样才能与底层的基础设施联动。总之,青云QingCloud可以为KubeSphere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支撑。
KubeSphere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以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初的KubeSphere是一个私有化部署的产品,它要求客户提供虚拟主机或物理机资源,通过安装包安装,由用户登录控制台操控整个集群。用户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还有更多的用户,他们不想了解底层基础设施的运维,只希望专注于自己的业务的开发,KubeSphere QKE(QingCloud Kubernetes Engine)正是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开发的。
KubeSphere QKE是基于青云QingCloud公有云平台交付的容器云服务,它将底层基础设施的运维工作屏蔽了,用户只需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拥有一个高可用的、底层使用青云QingCloud公有云的、稳定的Kubernetes服务。因为KubeSphere QKE是基于KubeSphere的,所以KubeSphere的主要功能,包括DevOps、微服务治理、统一监控、统一日志管理等都一并打包在内。
于爽介绍说,青云QingCloud计划今年内还将交付QKS(QingCloud Kubernetes Service)。相比QKE,QKS是一个更加简单易用的产品。QKE的使用还要面对Kubernetes集群,用户还是要关注基础资源的情况,比如有几台主机,主机运行情况如何等。但是采用QKS,用户看不到主机层面,这层资源完全交给青云QingCloud帮用户进行管理,用户只要留心自己的应用即可。所以QKS更适合那些需要极度敏捷性的公司,比如创业型公司有很多需要快速上线的业务。
简单一句话概括,QKE适合大型企业,而QKS适合中小企业。
为企业上Kubernetes扫清障碍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通往企业云化理想彼岸的众多道路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Kubernetes这条最宽也是最热闹的路。
“使用UCloud的UK8S,开发者可以像使用普通云服务器一样迅速搭建Kubernetes环境,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开发人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实现的细节上,而不必在基础架构的搭建上浪费太多精力。UCloud的UK8S如同UCloud其他的基础服务一样稳定,使我们相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选择UCloud作为我们的云服务提供商,是我们在技术选型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之一。”元年科技CTO杨熠如是说。在公有云环境中,UCloud的UK8S经受住了考验,也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UCloud很早便在容器领域进行布局,2015年就推出了UDocker(容器集群,类Kubernetes的容器微服务管理平台)。容器的使用使得开发人员仅需考虑如何恰当地扩展、部署以及管理他们新开发的应用程序。但是,容器方案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不能在跨多节点的环境中自己管理、调度和部署容器,这就需要容器集群管理系统提供支持。在容器化的世界中,Kubernetes起到了环境管理和自动部署的作用。
随着Kubernetes热潮的兴起,UCloud敏锐地发现,部分存量客户开始尝试在UCloud公有云平台上自建Kubernetes集群,而自建的Kubernetes集群若要与公有云平台的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等产品集成,还需要做二次开发。对于用户而言,如此大量、复杂的集成工作,最好还是由公有云厂商来完成,这样一来,既能做到高度兼容,又可以减轻现有用户的工作量。正是基于上述考虑,UCloud推出了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管理服务——UK8S。
除了在公有云领域游刃有余以外,UK8S在日渐流行的混合云环境中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厦门海豹他趣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B2C模式的综合性两性健康电商服务平台企业,它将部分数据敏感型业务部署在UCloud的托管云区域。在业务容器化改造的过程中,海豹他趣在已经实现了公有云场景下UK8S的资源统一纳管的基础上,还希望进一步提高托管云的资源利用率,在业务高峰时利用UK8S快速扩容公有云资源。
当前,UK8S的用户以互联网企业居多,包括电商、新零售、互联网金融等,一些使用UCloud云平台的政企客户也都在积极探索使用Kubernetes。由于互联网企业业务的潮汐效应较为明显,且追求迭代速度,UK8S的自动伸缩、自动化部署等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客户痛点,提升运维开发效率,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作为一个容器调度平台,UK8S适用于绝大多数应用程序,而互联网企业由于其业务特性、技术储备等原因成了先行者。
谈到Kubernetes,无论是在IaaS还是PaaS领域,各家云厂商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差异化、定制化。UCloud认为,Kubernetes的初心其实是打造一个更加一致性的基础设施平台,避免厂商绑定,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可移植的运行环境。具体到应用实践,Kubernetes提供了一系列开放的标准接口,由云厂商自主整合自己IaaS和PaaS能力,而整合后的Kubernetes服务也不能改变Kubernetes原有的特性。这也是CNCF推出一致性认证的原因。
UK8S是UCloud推出的一项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管理服务。用户可以在UK8S上部署、管理、扩展容器化应用,而无需关心Kubernetes集群自身的搭建及运维工作。UK8S完全兼容原生的Kubernetes API,并以UCloud私有网络为基础,整合了ULB((UCloud负载均衡服务)、UDisk(UCloud云硬盘)、EIP(UCloud外网弹性IP)、UVPC(UCloud私有网络)、UFS(UCloud分布式文件存储)等云产品,开箱即用。
UK8S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键创建集群,集群自动伸缩,降本增效。通过使用UK8S,用户只需在UCloud控制台页面简单配置集群参数,即可创建集群,相对于自建Kubernetes集群,时间成本节省数十倍。另外,UK8S提供集群自动伸缩功能(Cluter Autoscaler)功能,可自动实现集群的横向扩缩容,节省运维成本。UK8S完全兼容社区版Kubernetes,已通过CNCF的一致性认证(Certified Kubernetes Conformance Program),这意味着部署在UK8S上的所有服务皆可确保其可移植性、可靠性和兼容性。
其次,集成存储和负载均衡产品,具备高性能和高可用性。在性能方面,UK8S集成了UDisk(UCloud云硬盘)、UFS(UCloud分布式文件存储)等存储产品,以及UCloud负载均衡产品,提升了Kubernetes集群的可用性。用户无需自行搭建存储集群。
最后,统一管理公有云与托管云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基于自身混合云的能力,UK8S推出了“托管云+公有云”的混合部署解决方案。UK8S将UCloud托管区的物理机纳入现有集群的实践,可解决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的问题,从而横跨公有云和托管云配置Kubernetes集群。
虽然最近几年国内Kubernetes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整体使用率依然不高,主要原因还是Kubernetes本身相对复杂,中小型团队上手较难。当前,UCloud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更加方便地使用UCloud展开,包括提供更加易用的Kubernetes操作管理界面、日志、监控、DevOps的集成,提供一个开箱即用的Kubernetes集群,将Kubernetes与企业的各种业务场景进行适配。
目前,UCloud正在不断扩充云原生产品线,基于可弹性扩展、自动化和无服务,围绕用户业务场景开发产品是其一贯的理念。UCloud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的API网关、USQL(数据湖)、UStepFlow(流程引擎)、罗马全球加速网络、Serverless等,可以帮助用户加快云原生应用的落地。
云原生是新的起点
为什么人人都爱云原生?简单一句话,它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是用户最朴素的心声。
京东曾经使用OpenStack、Mesos等,但最终还是于2016年转到Kubernetes。相比较而言,Kubernetes的部署更方便,可扩展性更好,可以实现灵活调度。这些优势在一些商业大促时就显得非常必要。
虽然业务差别很大,360在云原生应用方面的经历却与京东类似,也是兜兜转转,最后落定在Kubernetes。部署了Kubernetes,新业务上线更快,原来可能要按天计,现在则按小时甚至分钟计,资源的调度更加灵活。目前,360的搜索和安全业务都部署在容器之上。
从事金融业务的微众银行,当然把安全、合规放在第一位。在采用开源技术方面,微众银行还是十分谨慎的,尤其是在底层架构的搭建上,要对Kubernetes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满足业务对安全、合规的要求。尽管如此,微众银行在向云原生进化方面一直比较积极,容器项目是其近几年的IT重点,目标是将现有生产系统中的一些资源和应用容器化。
云原生应用是大势所趋。在构建云原生应用时,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云原生解决方案,千万不能照搬其他人的方法。由于云原生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其健康发展需要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支持。目前,业界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改善。另外要指出的是,云原生应用的快速落地,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最好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对整个开源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必须坚持不懈、真抓实干的事情。
KubeCon 2019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人们对于开源、云原生的热情和渴望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云原生,未来已来!